什么是“认知不同”?这个问题上你要有自己的认知

推荐书单3个月前更新
58 0 0
什么是“认知不同”?这个问题上你要有自己的认知
7.4
[美] 安东尼·普拉卡尼斯 [美] 埃利奥特·阿伦森 / 2023 /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
这几年,“认知”这个概念一直很火。
总有人说“人和人最大的不同,就是认知的不同”;
也有人说“比努力更重要的,是提高认知”;
还有人说“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”。
 
尽管我们总是听到这些对于认知重要性的句子,但你有没有想过“认知”“思维”“眼界”等等这些词有什么区别
人的认知和思维有什么区别?这些词只是相同概念的不同表述,还是含义上有所不同
到底认知是什么?该如何去定义认知?认知真的如此重要吗?体现在哪?又是怎么影响到人的?
其实很多人只是对“认知”这个词很熟悉,但并不是真正了解“认知”。
就像尽管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很熟悉,但并不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,想真正了解人的身体,是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,当你学习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后,一定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。要真正地认识自己的“认知”,你也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。
 
什么是认知?
 
认知,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,或信息加工的过程,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。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、思维、想象和语言等等。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,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,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,进而支配人的行为,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,也就是认知过程。
 
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,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。一般说来,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(感觉、知觉)、思维(想象、联想、思考)等都是认识活动,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。
 
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、具体的事物,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,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、概括地认识事物,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,形成对事物的概念,进行推理和判断,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,这就是思维。认知包括思维,但不只是思维。认知和眼界也不是一回事,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,眼界则是指见识的广度。
 
不同的人,他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,因为接触的人群不同、视野所及的事物不同、走过的路和看过的风景不同、受过的教育也各有不同,这就导致人和人之间对于获取信息后的加工不同,进而对于行为的影响也不同。
 什么是“认知不同”?这个问题上你要有自己的认知
有个很出名的故事,讲的是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小女儿逛街,玩了一天后回到家女儿画了一幅题目为《陪妈妈逛街》的画,但妈妈拿过女儿的画却懵了,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,没有高楼大厦,也没有一个个好玩的商铺。只有一根又一根的,奇怪的柱子。
盯了半天母亲才忽然反应过来,原来女儿画的,是她眼中的逛街,走在人群之中,视线所及的就是一条条身边大人的腿,摆来动去的遮住了她的视线。
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感觉、知觉、记忆、思维和想象等等都是不同的,认知不同的人,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。
 
还有很多例子:普鲁斯特因为哮喘从未出过远门,没有见过世面的他写出了长篇巨著《追忆似水年华》,康德是一个医生,是一个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小镇的青年,没见过世面的他成为影响世界哲学发展的思想家,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见没见过世面,而是能不能透过世界的另一面“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”!
 
什么是“认知不同”?这个问题上你要有自己的认知

 
其实人的认知会被各种各样的新闻、广告等策略所影响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就总会被引导受众对某个问题或某种行为持积极看法。在认知的引导上有四种主要的影响策略,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认知中最有可能形成影响的因素。
 
这四大影响策略都是什么?首先,要控制局面,为“信息”营造良好的氛围,这个过程我们称为“预劝导”(pre-persuasion)。预劝导涉及如何构建问题,为决策设定框架。如果大获成功,预劝导会确立“人人都知道”和“人人都视为理所当然”之事;即使它本来不应如此,而是应被视为有待商榷。通过巧妙地确立问题的定义和讨论方式,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反应,并且让我们甚至完全看不出“信息”背后的劝导企图。
 
其次,“信息”背后应该是一个在大家眼中有着可靠的、值得信赖的形象。我们称为“来源可信度”(source credibility)策略。换言之,在我们得到“信息”时,脑海中映射的应该或是惹人喜爱,或是具有权威,或是值得信赖,又或是拥有其他任何有助于劝导的特性。
 
再次,在构建和传递信息时,要让“信息”的接收方注意力和思绪完全集中在“信息”输出方想让他们思考的点上。比如说,让他们难以思考和提出任何反对意见,让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某个鲜明有力的意象上,甚至诱使自己来说服自己。
 
最后,有效的影响会控制目标对象的情绪,它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则:激发情绪,然后为其提供一种应对情绪的方式,而这种应对方式刚好也是传播者希望其采取的行动。此时,目标对象只顾着处理情绪,往往会顺从请求,以期逃避负面情绪或保持正面情绪。
 
这四大影响策略可谓源远流长。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有关劝导的综合性理论的人,他的理论认为,劝导包括三个方面:来源(ethos)、信息(logos)和听众的情绪(pathos)。针对其中每个方面,亚里士多德都为潜在的传播者提供了建议。例如,他建议演说家将自己展现为一个好人,一个可以信赖的人;他建议人们在撰写演讲稿时,若想构建有说服力的信息,应使用看来符合逻辑的论述,并援引生动的史实或虚构案例来阐释观点。信息应该因人而异,以适应听众的固有信念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,理解听众的感受至关重要。愤怒的人和开心的人,行为会截然不同。演说者必须有能力引导和正确使用这些情绪。为此,亚里士多德描述了如何唤起听众的情绪,包括愤怒、友爱、恐惧、嫉妒、羞耻,并讨论了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情绪为劝导服务。


人们自诩为理性动物,其实是“合理化动物”。人们会想尽办法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,这就导致人们容易掉进“合理化陷阱”。当人们掉进“合理化陷阱”的时候,认知操纵就发生了。

 

什么是“认知不同”?这个问题上你要有自己的认知

这就不得不提到《社会性动物》这本书的作者埃利奥特·阿伦森(Elliot Aronson),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,被公认为全球杰出的、研究范围广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。他对劝导、社会吸引力、减少偏见和认知失调等主题的研究代表了社会心理学领域重要的、具有开创性的一些实验。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囊括三个主要学术奖项的人:杰出教学奖、杰出研究奖和杰出写作奖。

其在社会心理学又一力作《认知操纵》,且得到超级畅销书《影响力》作者罗伯特·西奥迪尼推荐,美亚评分4.6。

这是一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宣传的本质是认知操纵,给予读者多方面启示。围绕认知操纵这个主题,两位社会心理学学者在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认知操纵的表现形式、作用原理及应对方式。作者借助了大量的案例,剖析了宣传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,使得读者知晓认知操纵的原理,学会识别认知操纵的形式。

 

什么是“认知不同”?这个问题上你要有自己的认知

在如今这个时代,无处不在的广告、演讲、直播和新闻等都有着特定的意图和传达的信息,认知也是指我们可以从中识别和分清其中的好与坏,这本书中运用了大量实际生活中的案例,将心理学原理贯穿在这些案例里,也将本书探究的话题与关注的生活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 

 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